台灣近年興起募資平台風潮,只要提案者在平台上提專案,就可以向民眾募資完成自己的創意及想法,當募資門檻到達,提案者就必須依當初專案所承諾的事項,給予提供金錢贊助的民眾回饋。包含日前由justfont團隊開發的金萱中文電腦字型、號稱最輕巧的環保食物袋及翻轉背包等,都是透過募資達到門檻進而出現在社會上的產物。因此,群眾募資在台灣日漸受到產、官、學、研矚目,然而,目前僅有「股權型」群眾募資平台受到金管會規範設置資訊揭露專區,平台業者如發現揭露於專區的資訊內容有錯誤時,應即主動公開更正。而台灣最為熱門的「捐贈型」、「回饋型」群眾募資皆無相關規範。
正因無相關規範,台灣群眾募資也陸續傳出許多爭議,包含提案者交不出回饋或是延遲交付回饋、交付的回饋與提案內容不同等皆是常見的爭議問題,若回歸到法律層面,透過募資平台購買商品,到底算是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目前不論國外或台灣其適法性仍然不明。民眾在群眾募資平台上贊助,若拿不到回饋或回饋不如預期,想找平台幫忙恐怕求訴無門,因為募資平台皆設有條款,交付回饋屬提案者責任,平台不能擔保提案者百分百履行計畫。當民眾遇上爭議時,只能自行與提案者交涉、爭取權益,因為募資平台都設有條款,「交付回饋屬提案者責任,平台不具約束力」。
然而,相對於個人集資,贊助群眾募資平台之專案風險性或許較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執行長鄭光廷指出,群眾募資平台在本質上對提案者並沒有強制力,募資平台就像百貨公司一樣,裡面有各種廠商會賣東西給顧客,但是中間要怎麼處理出貨、商品問題,那是廠商以及顧客的問題。但是募資平台會盡可能地收集並提供所有公開資料,並對提案者進行輔導,前端的輔導有助於降低後端未能出貨的風險。2015年5月,有一款「月之潮」手機遊戲的集資專案在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上架,雖然最後一共吸引了368名的募資者贊助,募得了將近新台幣50萬元的資金,但提案者卻沒有做出遊戲、無法交付回饋給贊助者,flyingV也向月之潮提出詐欺告訴,希望能施加壓力給提案者,這已經是平台可以做到最多的地步。
世新大學林建江助理教授則表示要避免提案者製造不出產品或製造出的產品不如預期等爭議,可以設置認證,讓提案者保證出貨。在創業團隊生產問題部份,則可建立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連結,降低因為生產而未能出貨的風險。此外,大部分群眾募資平台上的產品,並不會只賣給第一批贊助人,通常都還會繼續賣第二次、第三次,且提案者都會在文案上註明,現在贊助的價格跟以後買到的價格會有差異,民眾因此而願意花錢贊助、花時間等待商品。在贊助者部份,民眾贊助前可以先了解團隊、了解提案內容,這樣才能避免爭議發生。
參考來源:聯合新聞網、中央通訊社(張嘉玲整理)
原文連結:1.提案者交不出回饋 募資平台無強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