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管會公布的資訊,Apple Pay在上線兩天內,綁定的信用卡已達 41.5 萬張,相較於上路 7 個多月的「台灣行動支付」,則僅有 3.3 萬張卡綁定。這場行動支付的土洋大戰,才剛揭幕,高下立判。決定勝負的關鍵除了使用便利性、商家覆蓋率、發卡行配合之外,「Apple」這個品牌價值更是表露無遺。每筆交易銀行須付千分之1.2的手續費、一定時間內發出超過卡量1成以上支援Apple Pay的信用卡、須編列一定行銷預算,在這些條件下,銀行仍選擇與Apple合作。
緊接著Apple Pay之後,5月與6月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也將陸續上線,國際三大業者登場,行動支付商機將愈發蓬勃。單一市場的滲透雖然重要,但如何讓跨境使用更加的便利,亦是這些國際業者所重視的發展關鍵。對現在已上線的Apple Pay來說,雖然是讓信用卡從「卡片」的形式轉換為手機,但實際操作上卻會有信用卡可用,但Apple Pay無法使用的地區,如日本。
日本Apple Pay於去年10月底正式開通,但由於日本NFC支付是使用Sony所開發的Felica系統,採「NFC Type F」標準,與Visa等國際信用卡組織所使用的「NFC Type A/B」標準不同。為了打入日本市場,Apple特地為日本提供支援FeliCa晶片的日版iPhone與Apple Watch,讓日本當地的電子票證可綁定於日版Apple Pay。台灣的iPhone綁定信用卡,在日本並不適用。
日本行動支付自成一格,且近年才逐漸受到重視。Sony的FeliCa技術是由公司的門禁卡與公司內部的食堂與便利商店開始,並聯合了11家公司推動名為Edy的儲值兼門禁卡。目前Edy在日本發卡量超過7,000萬張,2012年Sony將 Edy賣給了樂天。Felica的另一重要應用為交通運輸,如JR東日本推出的Suica和關東私營鐵路的幾家公司聯合公交公司製作的PASMO,再加上日本各地的交通機構推出的各種基於FeliCa的公車卡。
Sony身為NFC支付技術的開山元老之一,但日本的行動支付場景至今仍未能有效整合。以交通來說,不同運輸公司的卡並不通用。Suica卡開始普及時,日本有10種公車卡,2013才實現一卡走遍天下。除此之外,占了日本市場份額85%的4家便利店,Edy與iD雖然都有支援,但仍充斥不同的支付手段,7-11有專屬的nanaco;Lawson支援WAON; 全家支援T Point;Sankus支援uniko。
日本與台灣在推動行動支付上有著頗為類似的背景,信用卡在小額支付上並不普及;商家有各自的電子錢包系統不易整合;持有現金相對安全。去日本旅遊,現階段恐怕還是多換點現金比較實際。
參考來源 : TechNews、36氪、經濟日報(范秉航綜合整理)
原文標題 :
Apple Pay 為何兩天內綁定的信用卡數量狂贏國內支付?三大重點分析 Apple Pay 與 T Wallet+ 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