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興領域:12月焦點6】瘟疫瀰漫的冰河時期—旅遊科技走勢與生存之道

楊孟芯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助理研究員
點閱次數:1,319

美國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其著名詩作荒原(Waste Land)曾云:「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由死沉的土地上長出紫丁香,將追憶與慾望揉合,再以春雨催促那遲鈍的根芽…」一場全球聞之色變的瘟疫於今年初春爆發,也迫使旅遊觀光產業面臨翻天覆地的挑戰與困境。本篇將介紹疫情的凜冬下,2020年旅遊科技整體走勢以及展望。

沒有人可以想像2020年一場公共衛生的危機,會在現代歷史上留下長遠的傷害,對於旅遊科技產業而言,2020年無疑是遭逢巨變的一年。2000年以來,即便是恐攻、金融危機、新型流感、MERS或茲卡病毒,都不曾讓蓬勃發展的旅遊科技產業折翼,但今年所再度面臨的挑戰和困境重挫觀光旅遊產業,讓國際觀光旅客數創下史上新低(見下圖)。根據全球投資顧問銀行GCA的2020年第三季分析報告指出,全球目前僅三分之一的商務機仍正常運作,所有航空公司營收下滑90%以上,國際觀光業2020年整體表現相比前一年驟減80%,其觀光開支相較於2019年則降低50%以上,以美國觀光旅遊部門而言,相較於當年911恐攻,所受到的衝擊高達四倍以上,也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祭出措施相救,然而旅遊科技產業能否快速穩下腳步,仍有賴各國政府防疫手腕以及疫苗的問世與普及。本篇根據Skift和Mckinsey的研究報告,介紹歷經浩劫的旅遊科技,在各個細分類的現況、所發展出來的最新走勢,以及未來情勢預測。

一、2020年旅遊科技投資概況

整體而言,2020年旅遊與觀光產業的投資狀況明顯衰退,根據Crunchbase數據,截至2020年11月20日為止,全球創投所投資的旅遊觀光新創約52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的108億美元相比連一半都不到,投資件數更從1,044件銳減至464件,但如果只單看美國的投資狀況,衰退幅度並不算太大,投資額從2019年的36億美元降至24億美元,但投資件數減少幅度超過一倍,顯示疫情顯顯對投資意願造成重大的衝擊(如下圖所示)。

儘管整體而言投資意願明顯降低,GCA研究分析,旅遊科技大型併購交易案件相較於前幾年,每季的交易量仍差異不大,2020年第三季併購案共21件,甚至高於第二季的12件;另一方面,具規模的新創以及大型企業,在今年仍然積極募資以度過燒錢危機,例如一站式旅行社服務平台Expedia募資32億美元、民宿訂房平台Airbnb募資20億美元、旅遊分銷商Travelport募資5億美元。下圖列出2020以來比較重大的募資事件共36件,例如KKday即於今年第三季完成7,500萬美元的C輪募資,由日本 Cool Japan Fund 領投,包括台灣國發基金、中華開發資本、達盈管顧以及其他投資人共同參與。

二、航空業與郵輪業重挫,度假租賃與OTA仍表現不俗

由於各國關閉邊界,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航空產業的流量在2020年和2021年底的表現,相較於2019年,可能分別衰退66%和47%,整個產業如要恢復疫情前的生機,極有可能須等到2024年,此項預測也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一致,且將由亞洲地區率先帶動。即使疫情發展趨於樂觀,航空業的復甦也難以在2022年之前實現。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二的航空業嚴重虧損、呈現停擺狀態,除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整併、請政府救援之外,宣布破產的航空公司共有十八家。儘管全球各國政府的救助資金高達1,230億美元,但政府的援助往往也伴隨著一些附加條件,例如法國政府同意提供150億歐元的補助給飛機製造商,但前提是該公司必須增加其低碳排放量機體的相關投資。

在郵輪產業方面,以往郵輪向來以顧客忠誠度聞名,因此客群穩固,在2019年的產值高達420億美元,然而瘟疫的散播卻徹底打壞了該產業的形象。此外,以美國郵輪產業並不符合政府所推出的紓困方案CARES ACT範疇,因此業者只能自立自強,靠著增資、降低營運成本、尋找新的營收方案、延遲新船隻的到來、賣掉舊船等方式靜候瘟疫的寒冬過去。現階段郵輪仍在消化前一波取消或延期的訂單,然而在消費者信心難以凝聚的情形下,郵輪產業的轉型將是近期的必須,否則也將迎來倒閉的悲歌。

旅館產業的營收衰退也同樣慘烈,幅度高達四倍以上。以美國而言,2020年飯店旅館產業所損失的訂單金額至少有950億美元以上,損失額甚至高於過往的兩項危機(九一一恐攻和金融危機)的加總:2000年至2002年萎縮40億美元、2009年約15億美元。裁員、無薪假、歇業成為該產業的常態,從下圖可見,全球幾乎所有地區在四月份的旅館/飯店營收表現最為蕭條,相較於全球其他地區,美國旅館業尚能倚賴國內旅遊維生,整體而言,全球旅館業普遍慘澹,但中國由於疫情控制相對得宜,旅館業表現持續走揚。不過如細分旅館產業,經濟型旅館的表現大多優於奢華型度假飯店,主要是因為經濟型旅館的主要客群較不受到旅遊限制影響,另外疫情讓民眾偏好自駕旅遊,也因而提升了經濟型旅館的住房率。

度假租賃產業雖然在疫情初期營收暴跌,但受惠於其親近自然的優勢,後期入住率已逐漸回到瘟疫爆發前的水準。儘管如此,一個產業兩樣情,位於偏遠郊區的度假屋,因提供消費者遠離人群、開放空間的選擇性,成為疫情期間的首選,因此表現遠優於都會區的度假屋,後者所面臨的壓力並不亞於旅館產業。以Airbnb為例,都會區的度假租賃屋為其主打區域,疫情期間所背負的虧損高達20億美元。今年五月,Airbnb宣布精簡其25%的人力,但幾個月後度假租賃產業即呈現逆勢高飛,訂房數據急遽增加,從下圖亦可看出,世界各國的度假租賃產業均呈現短期重挫,而後回溫的狀態。Airbnb也於今年十二月以每股68美元,出售首次IPO股票,超出其目標價格區間。這次風光上市也意味著Airbnb已重整旗鼓,成為美國2020年最大的一宗公開發行案子。根據Technavio’s Global Vacation Rental Market 2020-2024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度假租賃產業的成長率約為7%,但假使疫情危機尚未解除,消費者的恐懼將成為左右該產業後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旅遊承攬業(tour-operator)受到疫情衝擊,年增率相較於2019年衰退超過85%,之所以面臨如此大的挑戰,主要是因為團體群聚效應恐導致COVID-19的加速傳染,在防疫期間消費者避之惟恐不及。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旅遊承攬和目的地旅遊活動產業在觀光旅遊科技產業當中,規模排名第三,僅次於航空與住宿;該產業同時也是旅遊科技業當中,最受創投青睞的一群,該產業的公司於2018年和2017年的募資額分別為9.35億以及8.5億美元,預料熬過疫情風暴後,需求回籠,後續成長將銳不可擋。

相較於其他處境艱難的細分類,線上旅遊(OTA)因成本結構變化性高,因此得以適時針對市場變化做出應對,也更能保留獲利空間,例如Expedia集團和Booking Holdings於2020年第二季營收年增率驟減82%以上,隨即以削減銷售與行銷的花費來進行止血。當許多旅遊業者必須以裁員、縮編做為降低成本的選擇,人事費用通常僅占產業總營運費用的不到四分之一,意味著彈性空間大,待日後消費者需求回升後,也較能達到財務穩定,回歸成長速度。儘管如此,也不代表OTA的前景就能一帆風順,對大多數的線上旅遊平台而言,Google才是最大的勁敵。2019年旅遊產業耗費在廣告的花費高達160億美元,顯示線上旅遊平台如果要能與Google分庭抗禮,專注於提升品牌知名度才是首要之務,否則只能成為Google宣傳自家商品的棋子,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將其流量導至Google,真正成為一站式平台,建立完整的品牌忠誠度。

從上述旅遊產業各細分類的現況可得知,消費者對於旅遊的需求仍然存在且強勁,但礙於疫情現況而無法隨心所欲,只能退而求其次,例如進行國內旅遊。以地理區域而言,中國、德國皆有此跡象,因此近幾個月整體旅遊表現有升溫趨勢。

三、萬眾期待的休閒旅行 vs. 乏人問津的商務旅行

以往發生全球金融危機時,休閒觀光總是復甦的最快、商務差旅則相對放緩,前者通常能於危機過後兩年內迅速反彈,但後者五年內都未必能回復至原本榮景。本次因應疫情的爆發,休閒旅行和商務旅行的情況依舊如出一轍。以美國而言,疫情爆發以來,旅遊、拜訪親友的仍然持續,基於安全考量,多數人會選擇以開車的方式取代大眾交通工具,並避免搭乘飛機(如下圖所示)。

有鑑於此,Skift研究報告指出,離家近的國內旅遊將會是中長期內首先回籠的選項,即便國際旅行逐步恢復,以美國而言也會盡可能縮短旅程,優先選擇也可能是離本國較近的中南美洲,而非歐洲;中國的情況也十分相近,在國際疫情控制尚未完全回復之前,國內旅遊很自然的成為消費者的不二選擇。

維持社交距離已成為疫情下的新常規,根據旅速搜尋引擎Trivago的資料分析,全美前十大都會景點黯然失去光彩,全數由戶外旅遊取而代之,在後疫情時代仍有後續看漲的潛力。居家隔離、避疫的疲乏,使得探險旅程的吸引力提升,以歐洲為最。歐洲地區對於探險旅程的感興趣程度已超越了2019年;在中國,度假勝地也有了明顯的改變,消費者更偏好人口密度較低的偏遠地區,如海南島的三亞市、雲南麗江,顯示疫情確實對消費取向帶來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的不確定性讓消費者無法像從前一樣提早進行旅遊規劃。從前消費者會選擇至少於旅遊時間二至三個月前進行規劃,現在間隔縮短至20至30天,同時,對消費者而言,價格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離家距離,亦即旅行時間反而成為主要影響因素。

在商務旅行方面,差旅的需求因為被視為非必要,迅速轉由虛擬平台的管道所取代,如會議軟體、視訊等方式。然而近年來差旅已在旅遊科技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市占率約15%至20%,2018年商務旅行的花費超過1.4兆美元,主要集中在中美兩國。由於差旅客戶通常傾向於購買較高階的飛機艙、房型等及優質的服務,所帶來的利潤高達五至七成,甚至有許多以會議為取向的商旅,幾乎完全仰賴差旅客戶做為主要收入。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調查,美國今年第二季法說會後顯示,90%的差旅持續縮減中,顯示商務旅行仍在冰河期;但中國則有緩步回升的趨勢,今年七月至九月,差旅比率已回復到2019年的八至九成。然而有鑑於美國疫情嚴重,各公司配合政府政策均暫時中止差旅活動,差旅的復甦仍非短期內能一蹴可幾。即便疫情回穩,消費者對於航空產業可能也多了更多期待,勢必將追求更彈性的取消或改票政策、強化登機後的消毒衛生問題、以直飛航班為優先考量等。麥肯錫研究調查則指出,對於疫情趨於穩定的國家,商旅會優先回溫,但跨國商旅活動因為涉及各國防疫現況、政府政策、檢疫規範、機場措施等規定,因此仍需要時間。

麥肯錫研究也預測商務旅行的復甦速度,主要和距離、出差原因、產業類型相關(如下圖所示)。如因客戶碰面或業務相關需求為導向者,由於面臨疫情後同業競爭的壓力,可能將成為加速差旅回溫的催化劑。至於大型展會或活動容易聚集人潮,公衛風險高不利於防疫,在疫情期間紛紛延期。在產業差異方面,疫情衝擊下的財務狀況、現場工作的必要性為主要影響因素。例如能源、零售產業面臨較多的限制,復甦力道相對較弱;工業或生產相關部門,例如建設、房地產、機械設備製造、醫藥等可能會是優先回復差旅的產業;服務或知識類型,例如科學或技術研究等,由於差旅必要性相對較低,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日常。

此外,由於疫情帶起了遠距工作的風潮,因此帶著一台筆電行走天涯的「數位遊牧者」(digital nomad)正在崛起中,未來工作地點將不再受限於辦公室或家中,任何便於辦公的地點均能成為選項,刺激多元商機的可能性,例如在旅館工作。雅高集團嗅到此商機,已規劃為此類工作者提供房間作為其個人辦公室,相較於一般短租公寓,商旅更能提供整套的完善型服務及設施,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在此情境下,所謂商務旅行和休閒旅行的界線顯然已不再是絕對的二分法。

 

三、旅遊科技展望: 度過疫苗普及前的凜冬

由現況來看,旅遊潮的回歸只是時間問題,在此之前,旅遊新創必須認知到,疫情強化了旅遊的本質—提供消費者獨一無二的個人化體驗。因此新創應以此為據來進行防疫期間的策略擬定與調整:瞭解消費者需求,其產品服務/解決方案除了解決安全衛生危機,還能兼顧現存痛點,尋找合作夥伴拓展市場關係,並適度保持因應危機的產品調配靈活度。換言之,新創應將產品設計得更加多元且細緻,細分旅遊的目的以及客群類型,甚至根據行為模式、偏好、生活型態以及品牌涉入程度,來進行產品功能的設計,客製化的體驗也有助於消費者帶入自身生活與需求,提升產品服務的吸引力。

以加拿大旅遊新創Hopper為例,Hopper以大數據應用聞名,該平台同時匯集了全球2,500個城市62萬間旅宿名單以及航空公司即時價格,使用者可依據其需求與偏好,讓Hopper協助預測最合適的方案,並傳送推播通知提醒預定,該公司在疫情爆發前,每年營收成長超過400%。受到疫情衝擊,今年初的預訂量驟減80%,必須採取裁員措施,起初Hopper僅將服務內容限縮,但隨後很快地緊急採取止血措施,讓使用者可預付一筆款項,暫時凍結航班票價以便進行預定,讓消費者能掌握票價;此外,Hopper也積極投資旅館和汽車租賃業,協助穩固其國際市場,目前Hopper的使用者陸續回籠,訂單已逐漸回穩打平至去年的成績,未來將積極強化客戶體驗,以快速拓展市占。

疫情使商務旅行需求大幅下降,全球商旅損失收入至少8,200億美元以上。商旅預定平台獨角獸TripActions由於第二季剛完成募資,必須要從增資以靜待疫情回穩,或者斷尾求生中做出抉擇,因此今年四月決定資遣約三分之一的員工,但必須將其上市計畫延後至少兩年。不過由於TripActions的另外一項商旅支付管理工具產品Liquid剛剛啟用,加上公司目前已穩定了現金流,即便商旅需求低迷,也能為虛擬支付市場注入活水,因此仍有能耐撐過幾年的產業低迷。

 

四、小結

COVID-19毫無疑問的是旅遊科技產業近年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明顯拖累觀光旅遊活動整體發展,由於疫情與安全、公共衛生息息相關,許多困境都是前所未見,因此難以具體預測旅遊觀光產業何時方能迎來盎然的春天。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旅遊觀光產業由於整體衝擊太大,重新回復常態勢必需要經過一段復甦期,至少須等到2023至2024年左右。目前全球疫苗接種進度開跑,雖然對於旅遊產業回到常軌是正面的訊息,但由於觀光旅遊產業影響層面過大,所帶來的行為與觀念改變是不可逆的,未來消費者將更加重視安全、個人體驗與數位化的應用,所有消費情境也勢必重新想像,進入全新的後疫情旅遊時代。

參考資料

1. Kunthara, Sophia. “Could The COVID-19 Vaccine Mean A  Rebound For Travel Startups in 2021?” Crunchbase News, Crunchbase News, 25 Nov. 2020, news.crunchbase.com/news/could-the-covid-19-vaccine-mean-a-rebound-for-travel-startups-in-2021/?utm_source=cb_weekend.

2. “The Travel Industry Turned Upside Down-Insights, Analysis and Actions for Travel Executives.”, Skift Research and Mckinsey & Company.  Sept. 2020.

3. “Travel & HospitalityTechnology Sector Report” GCA, 2020. https://gcaglobal.com/market-insights/sector-report-travel-tech-q3-2020/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