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創新創業與產經政策】經濟部強化創新產業鏈 帶動投資、加速AIoT應用落地

點閱次數:667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近5年投入近400億元,聚焦AI、高效能運算(HPC)、矽光子、先進封裝與化合物半導體,推動晶片軟硬整合與先進製造自主化,在臺灣打造一條更具韌性、技術領先且自主可控的先進半導體供應鏈。其中,工研院已成功開發國內首款1.6 Tbps矽光子光引擎模組,效能已達國際水準,並與日月光等業者串聯,打造「矽光半導體開放式平台」,提供設計、製造、整合及封測的一站式服務,加速資料中心升級;另推出全球首創「3D客製化晶片通用模組」,讓晶片如積木般能快速組合,無需從零設計,縮短開發時程七成並降低成本這些成果不僅為AIoT注入新動能,也強化臺灣半導體供應鏈的自主性與競爭力,確保臺灣在全球高速運算與智慧應用的舞台上持續扮演關鍵角色。2025 SEMICON TAIWAN「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亮點技術:

1)矽光子技術國際接軌 加速高速傳輸新里程碑:傳統方式需要先經由電路板,將運算晶片的資料傳送至光晶片再輸出,傳輸路徑長,速度受限。工研院藉由矽光子結合先進封裝技術,將光電元件高度整合,使資料可即時傳輸,大幅降低延遲、提升頻寬與效率,為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所需之超高速、低功耗傳輸能力奠定基礎。工研院成功開發臺灣首款1.6 Tbps矽光子光引擎模組,效能達Nvidia GTC 2025國際水準。同時串聯產業打造「矽光半導體開放式平台」,以高密度元件設計(2.5D/3D)結合超高速及多通道量測能力(224Gbps/Lane),搭配光電晶片異質封裝,以一站式服務協助業者快速發展矽光子技術。並成功鏈結設計、製造、封裝、量測、設備等供應鏈夥伴,強化臺灣在下一代高速運算的全球競爭力。

2)全球首創3D客製化晶片通用模組 小晶片推動AIoT加速上市:傳統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開發時程長達半年至一年,並因反覆驗證而延宕產品上市進程。工研院全球首創「3D客製化晶片通用模組」,透過預製連線基板內嵌主動式切換晶片,有效將開發時程縮短至12週,提升效率七成,可突破AIoT產品上市瓶頸。同時制定公規基板符合JEDEC國際標準,確保高良率並降低生產複雜度。其彈性設計可通用各式感測器,模組體積縮小三成,仍能整合多IO介面、Full-HD影像處理、AI高速運算及RF傳輸,打造全球最小開發板。此技術不僅已成功應用並技轉於巽晨國際委託開發的微型模組,亦預計覆蓋七成AIoT市場應用,並已攜手欣興電、鼎晨科技等廠商建置試產線,帶動投資逾21億元,成為臺灣AIoT產業加速器。

3)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 一站掌握晶圓尺寸與形貌:先進封裝層疊製程日益複雜,傳統檢測需使用多台設備,無法同時掌握尺寸(2D)與形貌(3D)對應關係。本模組將2D顯微與3D干涉複合於單一光路設備,省去多站搬運與重新對位,可縮短50%檢測時間、降低40%設備成本,並具大範圍(400μm)及奈米級(<0.5 nm 高解析分析能力。已協助承湘科技開發5G天線模組檢測設備,並與台灣暹勁合作開發HAMR硬碟檢測設備,滿足先進封裝製程需求。

4)陣列視野×奈米精度:次世代封裝高效檢測方案:全球半導體與電子製程先進封裝產能持續成長,因應檢測效率提升需求,工研院全臺首創微型化陣列式鏡組技術,達成2x2多鏡頭自動化顯微校準,可應用於奈米級檢測如先進封裝、μLED、被動元件等產業檢測設備,相較傳統單鏡頭檢測系統,本技術擴大4倍檢測視野,維持高精度,檢測效率提升410倍,滿足奈米級線上檢測在製程上的要求,已與國內設備商及系統整合商合作開發雛型設備,並完成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標準件、μBump、μLED樣品驗證。

5)晶圓表面粒子檢測設備 精準監控透明晶圓品質:晶圓表面粒子檢測是半導體製程中的關鍵流程,現有光學檢測技術速度慢、靈敏度不足,無法滿足透明晶圓與更小粒徑的需求。工研院自主研發傾斜入射雷射散射光學模組與演算法,可檢測矽、碳化矽、玻璃等材料,最小粒徑達0.2 μm8吋晶圓僅需4分鐘完成檢測。目前已協助國內晶圓廠導入檢測應用,透過晟格科技與和亞智慧科技應用於玻璃載板及積亞半導體SiC晶圓線上檢測,協助產業提升良率與降低成本,並補足國際缺乏透明晶圓檢測標準的產業空缺,協助國產自主設備開發以強化國內供應鏈韌性。

 

參考來源:經濟部(https://pse.is/866v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