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0.11.25

【新創園地專欄-林冠仲】創業的機會選擇:選對市場提高勝率!

機會、資源、團隊為創業三大基石,三者之間並不強調最大化,而是著重當下的適切度與平衡性。其中在「機會」方面,台灣新光國際創投林冠仲副總認為「高速成長性市場」通常潛藏較多機會,但對新創事業相對的資源有限,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區隔市場,並想辦法「劃地為王」,因為成功的關鍵不只是選擇高成長,還要當領先者。同時,也提醒新創別為了強沾高成長市場之名而迷失自己,因為待海水退去,裸泳的人痛苦的不是顏面,而是已失去寶貴的市場機會。

選擇走上創業的道路,也許是為了自我夢想的實踐,也可能是因緣際會的巧合,或者人生困境下的絕處逢生。不論是主動的走向創業或者被動的推到創業之路,創業者一定嗅到了什麼市場機會,或者逆境中看到了一個機會的光。

 

創業三大基石:機會、資源、團隊

團隊是造就創業成敗很重要的一環,投資人常講:「越早期的投資越看團隊」,顯見團隊在創業三本柱中的關鍵性。單看團隊,也可能遇到一群成不了大事的天才,或者熱情洋溢卻想法發散的夢想家。邁向創業,應該是團隊對於某個產業或市場覺得有機可趁!進而從技術端、商業模式、服務創新等不同面向切入,對應市場機會找出自身的差異化優勢,來贏得先機(會)。在有人、有想法、有機會下,再持續的尋找創業需要的相關資源,包含技術專家、產業人脈、資金、業務訂單或者業師Mentors。

圖1、創業三大基石與互動

三大創業基石之間,並不強調最大化,而是著重當下的適切度與平衡性。例如團隊成員,可能你創業時最希望的技術夥伴選擇去外商而不參與創業,但這也許不影響你邁向創業,也不影響你事業的成敗,因為你可能是市場的先驅,或者你找得到協同技術團隊、關鍵合作夥伴。因此三本柱不求誰的極大化,而是彼此間的合作、權衡與當下的適當性(Fitness)。

 

高速成長性市場通常潛藏較多機會

市場的成長性應該是創業者投身創業之前,會考量的選擇要點。縱使不創業而選擇就業,多數的新鮮人一定也會想選擇未來十年有「前景」的產業,有前景通常會是具有高速成長性的產業。

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會更加明顯,當專業機構投資人每天收到百千的投資邀約,撇除領域分工(如專業生技創投、特定產業投資),通常會針對創業計畫所處的市場與產業進行篩選。機構投資人相較之下可以較長期投資與持有企業股份,因此未來五年到十年的發展性潛力市場,必然較具有吸引力與獲利預期!

什麼樣的成長數字算是高速成長?

基本上如果一個市場區塊擁有雙位數成長動力,可以認定是一個「高速成長性」的市場!就總體性的市場觀點,可以從各種產業報告、洞察分析,宏觀的先看整體性產業複合成長率,超過10%的成長率基本上都是投資人的雷達收尋範圍。

知名的企業家、創投、管理顧問Richard Koch提出的「吉星法則」(註1)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其中認為的高成長,對單一企業而言可以從其營收做推論,若是產業面向,不單看整體性的產業成長率,而要從特定市場或者產業區隔來認定(如,半導體2020年全球成長率4.7%,而台灣半導體預估15.6%的產值成長率(註2),再去依據產業魚骨圖找出IC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以及半導體設備等的相關數據,細化到所處產品、應用市場的成長變化)。

 

關注政府政策與新興產業發展

跟著政府走到底對不對,或許市場、投資人看法迥異。但不可諱言的,不論國內外政策的扶植依然對於產業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潛在發展的新興產業。政府產業政策的制定,有其嚴謹跟前瞻的思考點,不見得每個產業都可以順順利利的如期發展,但就未來性以及產業轉型的戰略上,政府領導發展的大產業方向是新創業者可以作為高成長市場潛力的參考。

對於新創業者,在找機會進入創業後,勢必需要相關資源的挹注,而與政府施政產業方針一致的產業方向,在相關政策工具的調節下,通常較容易獲得資金(補助到投資)、輔導(Mentor到財會專業輔導)、育成加速(空間以及創業環境的協助)、產業網絡嫁接(業務拓展、海外銷售到生產製造的協作)等多元性的支持。

特別是許多技術開發型團隊,是在找應用市場或者應用載體的階段,那從產業政策與產業趨勢的關聯來「猜」產品應用或下世代的產品,一來可以讓技術找到適當的方向,二來可以扣住政策支援覓得較多的資源與機會。

 

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區隔市場(Niche Market/Segmentation Market)

大產業趨勢可以當參考,但通常跟小新創關係較遠!

就產業分析的角度,建議新創業者從產業魚骨圖或者產業價值鏈來看,重點不是整個大產業的數據,而是自身新創事業所處的次產業別或者是小的區隔市場。更簡單的思考點,從你主要的競爭者來看區隔市場。

例如台灣整體電商2020上半年年成長率16.6%(註3),而你所創業的領域是線上零售,並且是以選物店、小農生鮮為主,那或許看創業家兄弟上半年營收年增0.84%、獲利年增38.32%會更具有指標意義。

新創事業相對的資源有限,必須要先掌握關鍵市場以及核心事業的市場發展性,因此直接參考主要競爭者的成長率以及所屬的利基市場狀態,對於新創業者的效益跟必要性更加重要。

作為一個新創事業,重點應該是產品或者服務、商業模式的差異性(不論是否夠創新),在鎖定的區隔市場中想辦法「劃地為王」,例如經營線上零售,是否能夠找到優勢商品的線上獨家代理?或者特定產品的獨家銷售?切記,新創之所以必然選擇差異化策略而非低成本(註4),除了資源有限外,通常也是因為管理能力(費用)跟獲利條件(毛利)不可能跟大企業比擬。而劃地為王,就像是清末民初的軍閥割據,沒有人一統天下(雖然那時還有蔣委員長,但是各地軍閥尚自成體系,表面服膺而私下各自掌握權力),才有新創事業的無限機會!

 

關鍵不只是選擇高成長,還要當領先者

圖2  BCG矩陣

「劃地為王」翻譯成學術一點的說詞,就呼應了前面提到吉星法則的基本理論:BCG矩陣。從市場佔有率跟市場成長性兩個構面,分割出四個象限,新創最好的選擇是高成長市場中的領導者角色,也就是吉星(Stars)。更多時候,新創在矩陣中坐落在右上方的問題兒童(高成長、追隨者),如果此市場尚在混沌沒有明顯的領導者,那便是機會人人有,創業團隊需要經營策略、洞察競爭者方案,盡可能提早擴大營收規模成為領導者。

「無名小站」在2000年.com的成長趨勢下,不論會員數成長或者營收成長,都有成為吉星的必要條件(高成長、領導者),不涉入新聞、媒體等內容,純然以圖像部落格為主,切割出一個利基市場,並且成為台灣的該領域領導者,是殷鑑不遠的參考。

不論學術討論或者產業實況,成為區隔市場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短暫的時光,因為成就區隔市場需要創造出市場的空檔,也就是主流大企業尚未或者短期不足以形成威脅的空缺,而這個空檔的區隔市場,也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圖像部落格網站推出之初,其規模尚不足讓主流網路平台在意,因此成功造就無名小站的機會,而這個市場份額也夠大,滋養了無名小站與同期的痞客邦。

 

別為了強沾高成長市場之名而迷失自己

尋找市場的機會點,應該是自身團隊能力或者專業技術的延伸,而非追求最新最夯的議題!

創投業最常開玩笑問說今年你看了幾家AI新創!原因不是AI業者各有各的特色,而是許多新創反向以追逐當下的新議題、新趨勢做創業題材,而不論是否自身有必要的技術能力。所以前幾年常聽到「只有遠距沒有醫療」,近年顯見的是「號稱AI沒有智慧」、或者「滿口Blockchain但沒有技術或應用」。

回到一開始談的創業三要素,為什麼仍然把團隊放在第一位,因為團隊是三要素基本中的基本,創業如果因為市場熱度而隨即調整,那是原本選擇錯誤?還是團隊沒有市場區隔以及商業可行性的能耐?注意!這跟所謂的轉軸(Pivot)(註5)不同,轉軸是創業者經歷假設跟驗證後,確立概念、技術與設定不符後做的必要調整,而非隨風潮做的改變。

或許風口上連豬都會飛,但海水退去終究會看出誰沒穿褲子!

所有的新議題都會逐步回歸可行性與必要性。熱度不見得是衰退,但終究會會逐漸Shaping出各別市場的first-tier(Leader)。因此如果不是團隊能力所及的延伸,或者應用上必要的調整,正如同上面兩句經典語錄,待海水退去,裸泳的人痛苦的不是顏面,而是已失去寶貴的市場機會。

註解

註1:李察 柯克,「吉星法則-掌握改變人生、狂賺財富的好機會」,2008年,台北市:序曲文化出版。

註2:資料來源:科技新報:https://technews.tw/2020/09/24/mic-hpc-5g/

註3:資料來源: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702/taiwan-e-commerce-logistics

註4:敬請參閱:Joan, Magretta著,顧淑馨譯,「簡單讀懂麥可.波特:活用競爭策略必讀經典」,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註5:敬請參閱:Eric, Ries著,廖宜怡譯,「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台北市:行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