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0.08.26

【新創園地-策略性投資專欄-邱重威】從「創新的兩難」談策略性投資

「我們」是一群協助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執行投資業務十餘年,熱愛投資,希望能夠透過政府資源、組織網絡及團隊力量,協助新創企業取得權益資金,以得到更多策略性資源的團隊。今年度,我們會撰寫一系列的文章 (故事),很務實地談我們觀察到的台灣新創與策略性投資人他們之間的互動。這些觀點,不盡然與現行投資的觀點一致,甚至有點古板;然這些新創企業可以從眾多案子脫穎而出,獲得策略性投資人青睞,或許可以給現行的新創企業在募資時做為參考。

本次不談個案。分享個案經驗,雖然比較容易得到共鳴(閱讀),但畢竟只是個案,別人的成功經驗往往難以複製。本篇文章主要觀點來自於克里斯汀生所著「創新的兩難」,希冀能夠與讀者分享的是,在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洗牌的同時,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透過策略性投資,逐步挑戰全球供應鏈既有企業。

首先,作者在職務上,很常被問到,何謂創新?何謂轉型?關於創新涵蓋的範疇,包括產品、組織、策略、流程、技術創新等;而所謂轉型,則是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營運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轉變,是企業重新塑造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 (參考資料:企業轉型@MBA智庫.百科)。

因此,所謂的創新轉型,就是運用創新科技改變既有商業或是營運模式,來創造新價值與永續經營優勢 (參考資料:數位轉型的關鍵心法@KPMG Taiwan)。而科技是指,組織將勞力、資本、物料與資訊,轉換成具有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的流程。

之所以引用名家文章,將創新、轉型、科技等名詞賦予較為嚴謹定義,是因為這些概念本來就是個很複雜,難以用單一概念說明,因此企業在討論何時該創新轉型?如何創新轉型?就容易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

然而,針對創新轉型,產業界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不轉型是等死,但亂轉型是找死。」其中所提到的不轉型是等死,與克里斯汀生在創新的兩難一書所提出「任何產品技術會循著S曲線成長達到極限,而突破性科技的S曲線和既有科技的S曲線會有中斷。隨知識的進步,科技的不連續性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突破性科技的出擊者,可能擊敗既有科技的領先者」一致,顯見企業長期而言,是有創新轉型的壓力。

那亂轉型找死,與克里斯汀生在書中所提「既有企業把科技投資在主流客戶的需求上,然客戶往往排斥突破性科技。延續性科技的高預期報酬率,讓企業集中資源在主流客戶市場上;相對的,突破性科技與市場是不可預測的。創新的兩難是在於優秀管理與突破性科技之間的矛盾。」因此,在既有企業專業經理人傾向不找死的情況下,突破性科技就難以被採用。因此,既有企業沒有不創新轉型,只是創新轉型的幅度相對不夠大。

我們來看以下產業常見到的情境,來說明上述兩難的情況。突破性科技一開始是由既有企業RD部門開發成功,這時候BD部門會探詢主要客戶的反應,通常主要客戶的反應都不怎麼樣(或是無從評估),因此既有企業會擬訂延續性科技發展策略。接下來發生的就是,相關人員跳出既有企業,成立了新進企業發展突破性科技,從一連串錯誤嘗試找出突破性科技的市場。這時候,新進企業最有可能缺乏資源,容易陣亡;或者是打入了特定利基型市場,再逐步擴大危害到既有企業的市場,開始與既有企業進行生死存亡戰。

而針對如何掌握突破性科技,克里斯汀生也提出了以下的原則。主要提出「針對突破性科技建立一個全新獨立的事業體,面對另一群需要突破性科技的客戶」。他也認為「小眾市場無法解決大型企業的成長需求,小型企業較容易抓住小眾市場的成長機會」;另外針對「不存在的市場無法分析,因此先進者占有極大的優勢」。然而,克里斯汀生所提出的觀點,重點在於既有企業「內部」如何掌握突破性科技,在創新的兩難情境下,在規模不大的台灣中堅企業或中小企業是難以做到的。

而本篇文章,主要提出的觀點是,與其僅為了掌握企業「內部」所發展的突破性科技,倒不如全面性由「外部」掌握產業所發展的突破性科技。

因此,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情境就會轉變成,新創企業將資源全部投入突破性科技的發展,因此在市場出現前就無資源可用;中堅企業了解全球顧客與市場,但無法評估突破性科技的價值,但中堅企業有建構長期優勢的需求,因此透過不同於防守部門的策略性投資 (併購) 部門,給予新進企業所需的發展資源,全面性掌握產業所發展的突破性科技。相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既有企業,讓台灣的中堅企業成為具有挑戰能力的新進企業。

然而,對於投入在突破性科技可能導致搜尋交易成本過高及財務結構的扭曲,正是政府資源可以挹注協助的地方。因此,如筆者所見,政府正積極規劃相關方案,透過策略投資方案,協助台灣的中堅企業進行創新轉型。建構有效媒合平台,納入加速器等第三方專業協助機構,以吸引中堅企業來擔任策略性投資者投資新創企業,並且透過搭配投資手段,降低中堅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所擔負的升級轉型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洗牌的同時,台灣的中小企業真正能夠得以逐步挑戰全球供應鏈既有企業。

作者與其團隊介紹:

1.作者為新創總會工作小組團隊,負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加強投資中小企業服務計畫」,及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投資委員會」業務推動。

2.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加強投資中小企業服務計畫」-為帶動民間與創投資金共同投資中小企業,遴選21家投管公司,採共同搭配投資方式,促進投資國內中小企業。

3.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投資委員會」-針對新創團隊或潛力投資個案做專業的評估或予以輔導,使其能有效媒合適當的投資團隊,提高創業成功的機會;建立產業互動平台,創造產業垂直整合機會,讓投資者與被投資企業互蒙其利;結合創業楷模資源,擴大總會在創業投資、輔導領域的能量與影響力。現行共計100餘位海內外創業楷模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