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0.02.24

【新興領域:2月焦點1】解析CB Insights 對2020年的14科技趨勢洞見

從2018年起,美國著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會在年初公布該年值得關注的科技趨勢,這些科技趨勢觀測分析是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和觀察實例歸納而得。2020年CB Insights列出14個科技趨勢,提醒全球讀者關注這些領域可能出現的驚喜和機會。本文將以該報告內容為主,並參考其他相關報導來補充文中相關專有名詞與提到的個案內容,希望讀者掌握2020年值得關注的14項科技趨勢,及早規劃與因應

在2019年,隨著深度學習、電腦視覺、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以及其他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進步,「人工智慧」一詞,已經從一個流行標語進化成了各個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預計在2020年,將可看到更多的領域,比如零售、健康醫療、物流、製造等行業,都會出現相對成熟的人工智慧應用。同時,量子科技、區塊鏈以及線上直播對各領域發揮其作用,不斷衍生出新形式的應用。CB Insights依據其所收集的數據與報導,提出2020年全球值得關注的14個科技趨勢,分述如下:

 

趨勢1:量子科技商業化的廣度與深度加劇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量子科技的潛能,而量子電腦和量子加密技術正逐漸規模化。量子力學其實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從智慧手機到GPS導航,都有量子力學的影子。目前量子力學正在崛起中,逐步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

量子電腦就是實例之一,跟一般電腦相比,量子電腦擁有極快的運算速度,傳統電腦用簡單的0與1位元(bit)來儲存資訊,而量子電腦可以將0或1、0與1相互疊加,處理更多、更複雜的資訊。量子電腦透過量子力學的態疊加性(quantum superposition)原理及量子各系統量子態間的糾纏性(quantum entanglement)的獨特功能,使得量子資訊在增大資訊容量、提高運算速度、確保資訊安全等方面大大地突破現有古典資訊系統,可以實現電腦平行運算的多種可能性,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可以增強人工智慧、藥物開發、物流等領域的效率。以人工智慧來說,透過算力更高的量子電腦的加持,人工智慧相關專案將運行得更快,可為人工智慧的應用打開全新的格局。因為受限於算力的複雜度問題已不再是問題,人工智慧就有可能與遺傳學或者天體物理學相結合,迸發新的火花。

即便市場表現出對量子電腦極高的熱情,但現實卻是距離大規模應用還較遠。傳統電腦在現階段仍占主導地位,科技巨頭卻已經敏銳地嗅到量子革命即將來臨的跡象,並積極進行布局。2019年微軟和亞馬遜都宣稱已將量子電腦掛到了自己的雲端服務中,協助企業用戶測試其演算法。谷歌(Google)和IBM的研究團隊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如谷歌在2019年10月23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聲稱實現了「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過去超級電腦至少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運算,谷歌的量子電腦在200秒內就可以完成。未來,隨著硬體條件的不斷提升和量子電腦相關研究的推進,預計量子霸權的更替將越來越頻繁。

另外一方面,在量子運算的新創公司也有不凡表現,加拿大多倫多新創Xanadu主攻光子量子晶片,利用光的特性,致力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該公司已經從加拿大和美國的早期投資機構手中獲得了3,200萬美元的投資。美國加州一家量子電腦新創Rigetti Computing截至2019年7月共獲得1.195億美元投資,並在當月收購了美國量子演算法開發公司QXBranch。顯示已有大型玩家為了鞏固已有地位和保持優勢,開始慢慢加快收購速度。

相對地,隨著量子運算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迅速破解密碼的能力可能會對現代溝通工具使用的加密協議造成不可小覷的威脅,此也意味線上資訊更難確保其隱私和安全性,這將不只威脅到電商支付、資訊儲存安全等行業,還將帶來更多潛在的危險。此時,就是量子加密出場的時間了。量子加密技術也就是量子金鑰分發技術(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亦即使用在量子態的原子來傳遞金鑰,所謂量子態就是一旦這個狀態被觀察到了,就引起狀態改變。這樣在傳遞的過程中,如果密碼被監視了,就可透過狀態的改變獲知。量子加密技術領域已經興起,2019年英國通訊巨頭BT公司已經開通全球首個用於測試的商用級量子網絡,將測試量子密鑰分發(QKD)。綜合而言,2019年已經越來越多公司感受到量子電腦無限潛能,同時也面臨著其帶來的威脅。預計在2020年量子加密技術、後量子加密技術將會呈現上升的趨勢。

 

趨勢2:AR/VR技術迎來新浪潮,5G將重塑人們的工作方式

2020年因為大量虛擬協作工具、溝通工具以及生產力提升工具的出現,人們的工作世界正在改變中。過去企業採遠端工作來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但也有其他的限制:如溝通受限、協作延滯、瞬間靈感減少等等。此時,企業開始求助於一些技術企業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使用Slack來發送工作相關消息,使用Zoom進行視訊會議,目前這兩家公司都已上市,而且Zoom是2019年表現最好的科技IPO之一。

然而,隨著功能強大的AR/VR技術,讓遠端工作的辦公室一族,可以體驗到逼真的「辦公室」感。例如:受投資界看好的AR/VR新創Magic Leap以及Spatial均利用AR/VR搭建辦公協作與溝通平台,打造未來會議模式:每個人透過虛擬化身加入會議,會議時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可以實施操縱自己的虛擬化身。還會有一些工具類公司,如Tandem主要為這種分散式辦公的團隊提供豐富的協作工具選項。科技巨頭中微軟、谷歌、蘋果都在開發相關的頭戴式產品來促進虛擬辦公的實現。2019年谷歌公佈新一代企業級布局的Glass AR頭戴式顯示器,微軟也發布了Hololens 2,並希望將其商業化。蘋果也在2019年一系列與AR/VR相關的專利被核准了,此意味蘋果在2020年可能發布某些相關的新產品。

至於AR/VR結合其他新興科技更能加速應用,如在5G加持下將可加快AR/VR在2020年的應用速度。下一代無線連接標準將可以保證更快、更穩定的連接。有了5G網路人們就可以在乘坐計程車的時候加入一個3D、高速的虛擬會議室。此外,更加廣泛的物聯網感測器的應用以及邊緣運算晶片可以保證更佳的資料傳送品質,同時提升AR/VR的體驗和實用性。在未來,有了這些技術,人工智慧軟體驅動的「數位勞工」(Digital Workforce)、機器人將可以和人類勞工的虛擬影像實現協作。舉個例子,在未來物聯網驅動的企業裡,AR技術將可以放大顯示一個有問題的元件,遠端工作的人員將可以透過虛擬機器人來修理機器設備;或者由你的數位助理加入虛擬會議,用更人性化、個性化地主持會議、進行會議記錄。

然而,AR/VR雖然看似未來光明,但不可否認眼前仍有不少的限制因素,例如硬體成本較高、網路頻寬不足、雇員對於新技術的排斥等等。但是2020年將可能看到很多技術走向成熟,並且期待看到虛擬辦公吸引更多的關注。

 

趨勢3:蘋果加大健康醫療產品與服務的投入力道

2019年科技巨頭已經開始推出針對消費者的健康醫療服務和設備,預計在2020年科技巨頭們將繼續加大在健康醫療和慢性病管理的投入力道。如:亞馬遜智能助理Alexa已經推出了一個符合美國HIPAA(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標準的手機應用平台,並且與健康醫療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提升Alexa在健康醫療方面的水準,例如追蹤處方箋的交付情況與安排緊急醫療預約等。谷歌Assistant和蘋果HomePod也提供類似健康相關的服務專案。此外,亞馬遜還與JPMorgan和Berkshire Hathaway合資成立了一家名為Haven非營利性醫療公司。Haven主打全方位健康服務,為三家夥伴企業總計約120萬名員工提供健康醫療和保險服務,希望能改善基礎醫療可及性、降低處方藥成本以及簡化醫療保險。

在所有的科技巨頭企業中,蘋果在整合健康醫療特徵及其消費性產品方面具有超前領先的地位。蘋果智慧手錶從系列4和5就開始包含一些健康指標的檢測功能,比如跌倒檢測、心電圖檢測、心率監測等等,最新款的蘋果智慧手錶還將糖尿病管理功能納入其中。2019年6月蘋果曾宣布將在部份蘋果零售店出售一種與iPhone相配套的血糖監測儀「One Drop」,允許糖尿病患者透過蘋果的健康應用程序追蹤他們的血糖。此外,蘋果的無線耳機也具備健康監測的功能。其「Live Listen」模式可以讓耳機作為助聽器使用,放大外界聲音從而讓使用者聽得更為清楚。

雖說蘋果位居領先地位,但其他科技巨頭也動作頻頻,如Alphabet旗下以解決世界上各種重大難題著稱的Google Solve for X(SFX,通稱「射月計畫」)子公司Verily(原名Google Life Sciences),專注於資料利用,透過搭建分析工具、協助醫生工作、進行科學研究等方法改善醫療健康。2019年9月Google宣布與梅奧診所(Mayo Clinic)簽約,將展開長達10年的數位醫療合作,將涵蓋醫療服務到產品開發,透過數位技術加速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同時,Google是數位醫療投資的活躍投資人,2010年迄今已參與了57家數位醫療公司93筆投資交易。另外,微軟在2017年成立醫療NExT計畫(Healthcare NExT Initiative),透過產學合作研究計畫,將新興科技(如AI、雲端計算)運用於健康照護領域,強化微軟在醫療、藥品開發、人類基因體學等醫療領域的發展與布局。同時微軟也積極推動加速器/孵化器計畫,培育與投資數位醫療相關新創。另外,「慢性病管理」最近也成為矚目的焦點,三星旗下創投光在2019年就已經投資了3家慢性病管理的新創公司,其中包括中國的糖尿病管理手機App「掌上糖醫」、巴西的癲癇管理App「Epistemic」和自閉症管理App「ALLtism」,顯示三星在醫療健康的發展野心。

蘋果宣稱將其重心放在資料隱私方面,並將其作為醫療領域的另一個優勢。而其穿戴晶片將可以直接在蘋果設備商處理醫療及健康資料,但這可能是把雙刃劍,因為可能會導致雲端人工智慧應用在優化演算法時無法發揮最大效用。因此,2020年有可能是決定蘋果在健康醫療領域布局成敗的關鍵年,全球都將密切關注蘋果在健康醫療的發展動向。

 

趨勢4:「殺戮無人機」(Slaughterbots)、「勒索軟體」(Ransomware)和「蠕蟲」病毒(Worms)橫行:網路風險迫在眉睫

2017年11月,一部標題為「殺戮無人機」(Slaughterbots)的影片上傳至YouTube,內容是有關一架最新發表的人工智慧(AI)殺手機器人展示了如何瞬間完成殺戮任務,其外觀如同手掌大小的迷你無人機(drone),配備有內建廣角攝影機、感測器、GPS定位系統、臉部識識功能,還裝了3克重的成型炸藥(shaped explosive),殺手機器人瞬間飛向發表會舞台中的展示假人、進行執行臉部辨識、扣下扳機,只用不到3秒時間就完成這項刺殺任務,情節相當驚悚。

這影片可怕之處在於「殺手機器人不再遙不可及,黑暗科技降臨?」,因為這項殺戮無人機系統不複雜,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裝配一台,即使是恐怖分子、犯罪團夥、雇傭軍團等都可以組裝,此意味著政府對這種致命武器並不具有壟斷的特權。據說2020年初,美國就是利用無人機刺殺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雷曼尼。就理論角度來說,殺戮無人機將會加劇這種針鋒相對情況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公共和民間機構尚未做好新技術可能威脅到現實世界的準備。

另外,針對機構或者政府關鍵基礎設施或服務的網路攻擊變得越來越頻繁,例如針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攻擊、亞特蘭大城市的攻擊,以及針對倫敦股票交易所的可疑攻擊都是一些最近發生的例子。許多基於軟體的武器,例如:機器人、無人機、蠕蟲病毒、勒索軟體等正在大量湧現,勒索軟體尤其猖獗,已對現實世界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2020年相信越來越多的公共機構、公司、政府機構等會意識到這些無處不在的、連續不停歇的、以軟體為基礎、針對民眾的安全威脅。不過,拜網路安全技術進步之賜,這些安全威脅的破壞力和經濟損失都在下降。這也使得網路安全領域的投資與併購依舊熱絡,退場成績也頗佳,並為早期投資者帶來了較為可觀的收益。

我們要把「安全」視為在最壞情況下保護一個公司或者政府機構的一把大傘,即使在這場巨大的風暴中我們需要承受一些損失,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樂觀主義者會說,2020年像殺戮無人機或者勒索軟體等將刺激公共或民間機構採取更加有效的行動,來保證一定程度的安全;而悲觀主義者則會說,只有當巨大的悲劇性損失發生的時候,人們才會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趨勢5:AI的偏差將引發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人工智慧往往被視為克服人類犯錯的有效方法,但事實是,只有訓練資料是正確的情況下才會發揮其積極的效用。當訓練資料存在極大的資訊鴻溝或偏差時,人工智慧訓練分析的結果就會出現偏差,就連科技巨頭的人工智慧產品有時候也不能倖免。

亞馬遜人工智慧驅動的招聘工具被曝出其會過濾掉某些包含「女性」關鍵字的履歷,人們也發現,谷歌針對社交媒體中的仇恨言論監測演算法會標示出某些黑人用戶的推特,即使其內容並沒有任何問題。最近蘋果的信用卡也遭受譴責,因被指出提供給男性的信用透支額度高於女性的情節,從而引發了紐約州相關監管機構對此事件的調查。

由於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偏見引發的爭論正越來越多地引發關注,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的關注,科技公司也在積極制訂公共人工智慧指導方針。谷歌在退出飽受爭議的美國軍事合約項目Maven後,發布了其「人工智慧準則」;微軟也制訂人工智慧原則,提出6個道德基本準則,包括公平、包容、透明、負責、可靠與安全、隱私與保密。IBM也在2018年發布的「未來五年內將改變生活的五項創新」中,提出了針對人工智慧偏見的控制,強調要用普世價值來訓練人工智慧。

但僅僅靠規則是不夠的。2019年以來,已經出現政府對AI技術應用與偏見的監管介入,如2019年5月,舊金山成為了美國第一個禁止城市政府使用臉部識別的城市,而美國個別其他城市也頒發了類似的禁令。另外美國聯邦政府、歐盟也都表現出對於人工智慧偏見的重視,例如2019年4月美國聯邦議院提出的「2019演算法問責法案」(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 Act of 2019,”,以及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法案》(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等。

因此,2020年,針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偏見的鬆散自控很可能會轉變成政府監管項目,從政府到企業的人工智慧偏見規則將會出現。對企業來說,最好是應用一種更加嚴格的人工智慧開發規則,並在其中包括一些特定的條款以阻止偏見的發生。或者,企業可以向外尋找更好的演算法新創公司作為夥伴,來適應和遵守新的人工智慧偏見監管條例。無論如何,技術公司都需要保證其人工智慧戰略的競爭力和適應性,因此呼籲公共機構和政府應給予人工智慧偏見更多關注。

 

趨勢6:生物駭客將醫療器材生產商與監管方推向崩潰邊緣

隨著2002年,人類正式揭開自身的DNA之謎開始,一場運動,正在悄然孕育。那便是,生物駭客運動(Biohacking)。生物駭客從2005年進入到媒體視野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分化為兩個不同的社會運動分支:DIY 生物學運動(DIY Biology)和研磨者運動(Grinder),DIY生物學運動,指的是透過類似「開源」的手段,讓普通人不需要依靠大學實驗室也能進行更為深入的生物學研究和實驗;而研磨者運動則是顯得更為激進,會在身體上植入一些外置設備,來進行「改善、增強人體機能」的自我人體試驗。

「生物駭客」(biohacking)或者「DIY生物」(DIY biology)涵蓋的範圍甚廣,從間歇性禁食,到植入電腦晶片,再到注射基因編輯過的DNA等等這些傳統醫學之外的活動,都包含在其中。但是不論是何種手段,目的都是提升身體極限並提高人體機能。

目前生物駭客技術正在變得更加全球化、主流化、商業化,為何如此呢?由於新藥上市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從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的三個階段,再到FDA批准,對於疾病纏身的人們來說,他們可能沒有12年可活,所以他們指望生物駭客技術可以讓他們重獲健康。對很多人來說,都期望生物駭客技術可以延長壽命。Bulletproof的創始人兼生物駭客的Dave Asprey,他的目標是活到180歲,所以他每天會吃100多種補品、曬紅外線、泡高壓氧艙、每半年在全身關節注射一次幹細胞等等,這些都是他的日常操作之一。

雖然缺乏合理的醫療監管,且生物駭客技術伴隨著很大風險,但是生物駭客們常常能夠找到方法繞開監管。例如有人從一些無照藥商手中網購一些需要醫生開立才可以拿到的處方藥,有的人特意為某些沒被衞生署核准,也缺乏大型醫療研究認可藥品(比如促進肌肉生長、減肥、助眠、提升記憶力、專注力等功能的藥品)搭建提供不受監管的網站平台。

另外一種情況的生物駭客技術是將身體功能進行量化檢測,如一小部分的生物駭客稱自己為「grinders」,因為他們將晶片植入手內,來檢測血糖及其他身體資料,並且將晶片作為鑰匙使用。

除了生物駭客們高漲的熱情,大部分的方法其實都存在很多的問題,有的甚至可能危害健康,例如:糞便移植是一種可能有危險的實驗級生物駭客技術。2019年2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發布了一項聲明,警告消費者不要進行「年輕血液輸血」(將年輕人的血液抽出,輸送到年長者的血管中)。

儘管生物駭客運動,就現在來看,依然是噱頭多過其實質的效用。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應該意識到「人類與科技的融合」將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加上慢性病患者對於長時間的臨床試驗失去信心,以及矽谷的億萬富翁們大肆宣傳生物駭客技術好處的推波助瀾下,無庸置疑地,2020年生物駭客技術仍將挑戰醫療設備生產商和監管方的底線。

 

趨勢7:隨著抓握機器人、軟性機器人、運動機器人的技術提升,機器人商業影響力與日俱增

機器人領域近年技術的持續進展,尤其是在與人合作的協作式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方面在抓取能力和機械能力的進步,逐漸克服靈活性問題。此外,運動對於機器人來說也是很具挑戰性的。雖說我們看到了一些展示機器人在森林中奔跑、在岩壁間攀爬的影片,但現實是,很多基礎的運動動作對於機器人來說,挑戰性依然沒有減弱。

然而2020年,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下的抓握機器人、運動機器人、軟性機器人正在尋求創新,並在創造適合各種行業(包括醫療保健、食品服務、消費電子產品和環境監測等)所用的特定機器人。

運動型(locomotion)機器人在2019年獲得一些比較突出的進展,如瑞士機器人新創ANYbotics在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表自主四足機器人ANYmal C,透過人工智慧可以大大提高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未來將可有效提升自動化生產速度、效率和安全性。ANYbotics成立於2016年,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機器人系統研究室的分支公司,2019年初推出一款機器狗ANYmal,該團隊收集了大量資料並將其輸入到神經網路(模仿神經結構和活動的人工智慧系統)中,在這種情況下,該軟體可以控制機器人液壓臂的完成各種動作。所以這個研究團隊生產出了一隻奔跑迅速並且摔倒後快速爬起的機器狗,目前已通過各種應用場景測試,也成功地部署在北海海上工廠執行任務。最重要的是,這種資料密集型訓練方案無需花費大量費用即可複製,從而為新一代更靈巧機器人打開了大門。

另一個是新材料進步帶來的創新,軟性機器人(Soft robotics)通常由柔軟的彈性材料所製成,其設計通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啟發,所以特別適合完成常規機器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尤其是醫療保健領域,包括手術和康復部分。通常,軟性機器人技術在微創手術(MIS)中特別有用,因為微創手術往往透過將手術儀器植入體內的小切口而實現。微創手術的使命是快速安全地完成外科手術,同時保證對周圍組織的損害度最小。在進行一般的機械微創手術的過程中,外科醫生使用剛性機器人設備來操作手術儀器,儘管這些設備的穩定性和精準度確實已有所提升,但限於儀器的硬度和尺寸,致使無法進入身體的所有目的區域,此時,軟性機器人就可以彌補此一機械式微創手術儀器的缺陷。同時,因為使用柔性材料,軟性機器人非常適合在人體中的小區域活動,而不會損壞體內組織。其柔韌性還可以幫助減輕患者的術後疼痛。然而,儘管軟性機器人技術對微創手術有很大助益,但仍面臨著一連串的挑戰,根據發布在Frontiers中的一篇研究,軟性機器人仍然存在包括:低力度、可控性較差和感應能力較低等問題。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看到深耕該領域的公司解決這些問題。此外,軟性機器人設備還可以協助進行物理治療和康復。例如,許多神經系統疾病會影響手部運動功能,而軟性機器人可以幫助恢復。

除了應用在醫療保健方面,軟性機器人和新的抓握技術正在食品業中找到應用案例。由於抓取器受演算法控制,且使用的是柔性材料和流體或氣壓而非機械,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用力擠壓損壞物體的風險。位於麻州的新創公司 Soft Robotics 開發了一種可用於食品包裝和抓握食物的機器人抓手,該機器人抓手已獲得FDA批准。另外,軟性機器人還可以用來監視危險環境。布里斯托爾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發明了名為「ElectroSkin」的小型、可拉伸皮膚狀的機器人,其設計靈感來自蝸牛和鼻涕蟲,透過伸縮人造肌肉並使用電荷來抓握表面來實現。ElectroSkin 可以爬入危險或人類難以到達的環境中,例如倒塌的建築物,以評估破壞程度。

趨勢8: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軟體投資浪潮

在「科技投資」議題上,大家可能很難聯想到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但實際上這兩國在科技領域的投資交易已經出現明顯的成長。原因很簡單:他們手中資金充裕。

以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為例,2016年該基金對Uber進行35億美元的鉅額投資,同時,還透過對軟銀願景基金注資900億美元(自2016年以來共支付了兩筆450億美元)間接投資了多項創新科技,這也是為什麼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曾說:「我們是軟銀願景基金的創造者。沒有PIF,就沒有軟銀願景基金」。此外,PIF也是Slack、Kabbage、Paytm、10x Genomics、GM Cruise等獨角獸新創背後的投資人。

另外,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也進行了多項科技投資,從叫車軟體的Yandex到AR技術的WayRay,再到曾有維珍集團總裁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加盟的超級高鐵新創Virgin Hyperloop One,均在其投資之列。

整體來說,預計到2020年,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投資者將會繼續加大科技領域的投資。但除國家投資基金外,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投資者在2019年共參與了370多筆科技交易,金額達25億美元左右。另外,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加速器計畫以及對早期創業項目的支援,再加上過剩的資金,都將成為其加速本土創新的推動力。

 

趨勢9:長壽、醫療保健與健康跨界形成8兆美元的巨大市場

由於高齡化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改善老年人健康的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該市場前景具備潛力。值得注意的是,健康(Wellness)市場(包括營養、膳食、健身、水療等)本身就是一個價值3.7兆美元的全球市場,加上科學及醫學領域中延長人類壽命的創新技術也不斷出現,預計2020年可能會出現一波對長壽、健康的投資潮。

但醫療保健(Health)與健康(Wellness)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例如預防治療不僅指到醫院就診,還包括個人保健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換言之,醫療保健與健康二者互補。這也意味著5.04兆美元的全球醫療保健市場與健康市場,再加上長壽市場,將可創造出一個8兆美元的市場機會。

「抗衰老」成為市場很夯的一環,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研究可以延長壽命的抗衰老療法。包括:Alphabet旗下的Calico生命科學公司(Calico Life Sciences),Calico源自Google旗下「登月」計畫(Moonshot Projects),企圖由DNA序列等大數據分析結果,試圖瞭解控制壽命的生物學機制,進而開發針對衰老和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如神經退化和癌症。該公司已與AbbieVie公司組成市值超過15億美元的聯盟,共同研發抗老化藥物。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公司是總部位在美國聖地亞哥致力於研發組織再生療法的Samumed,2018年該公司完成了4.38億美元的募資,估值一躍為120億美元,為美國預估產值最高的醫療新創公司之一。該公司致力於開發一種可用於再生頭髮、皮膚、骨骼和關節等革命性的治療方法,以成體幹細胞可修復生物體中受損組織的特性作為技術核心。

對老年患者來說,其面臨著同一個健康問題:需要新器官。對此,很多新興新創公司將目光放在此領域,希望能協助改善器官健康情況或讓器官移植變得更容易,新創公司Lygenesis就是研發人體器官再生的公司之一。LyGenesis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總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該公司正在研發的核心產品是一款器官再生技術平台,該平台可使患者的淋巴結作用於生物反應器,具有再生異位器官的功能。LyGenesis主要的同種異體細胞治療計畫專注於晚期肝病患者的肝再生。該公司正在開發的其他器官包括胸腺、胰腺和腎臟。另外,像Organovo和Cellink這類的公司正在探索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健康的器官作為移植之用。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質,不僅意味著照顧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意味著要保證他們的社會健康、經濟健康和總體幸福感。傳統醫療保健之外,科技還包括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老年人健康,分別是:(1)智慧居家聯網(Connected homes):從提醒服藥的語音助手到檢測家中長輩是否摔倒或是否需要醫療救助的智慧居家感測器,智慧居家聯網正朝向提供遠端保健和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2)自動駕駛汽車(Autonomous vehicles):自駕車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行動能力,讓其在不用開車的情況下仍能進行社交活動。(3)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s):很多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正在為老年人和退休人員提供客製服務。(4)包裝消費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主要指具有「功能性」作用的食品、飲料及個人護理用品,可以為老年人補充能量,幫助他們提高免疫力等。(5)補充劑(Supplements):近幾年,不少投資人和科學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對健康有益的補充劑和添加劑。(6)社交和情緒健康(Social & emotional wellness):孤單和憂鬱是老年人健康面臨的一大難題,科技公司正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當然,老年人只是健康促進成為巨大市場的人口族群之一,同時健康促進市場也不限老年人族群,目前千禧世代和Z世代消費者的健康促進也越來越受重視,這個市場並不單單是一個醫療健康市場,還包括了營養、健身、化妝品或美容市場,以及諸多其他行業,市場前景可期。

 

趨勢10:「同理心」成為科技產品設計和研發不可或缺的要件

在政治和社會壓力下,在過去的5年裡,同理心設計(Empathic Design)逐漸得到了媒體的關注,人文關懷、同理心設計(Empathic Design)持續成長。「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就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在同理心設計上的運用,就是設計師以換位思考模式,透過觀察、取得資料、思考與分析,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實況,並透過腦力激盪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依據可能的方法開發出新產品。

同理心設計在汽車領域的應用相當多,如日產(Nissan)汽車的設計團隊在分析了司機的行為之後,驚訝地發現有那麼多人在卡車上吃東西,不僅僅是飲料,還有義大利麵等,重新考慮了用於汽車內裝的面料。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以人為中心」正逐漸成為車內各項功能的標準,其中包括利用生物辨識驗證身份來解鎖和啟動汽車、免提導航的車載語音助手,以及將利用電腦視覺的監控系統用於防止司機昏昏欲睡或駕駛時分心。單獨來看,各項功能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或者只是為了方便使用者,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某些資深司機的生活,這個群體正在不成比例地承受著不便(比如鎖車鑰匙)或者遭受著本可以避免的汽車事故。不妨看一下名為MPathy.ai的新興移動設備新創公司,目前正處於隱型模式。據說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用於共享自駕車的虛擬乘務員。雖然自駕車還未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很可能在未來被用來載客,同時還要保證為乘客帶來愉快的體驗。

雖然同理心設計這個市場的有很大的前景,但過程可能很簡單。隨著產品設計師瞭解用戶愈多,他們可能會提出以前未被滿足或沒有想到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創新和顛覆機會,特別是那些缺少信譽或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意圖存疑的行業尤其如此。舉個例子,美國醫療保險新創公司Oscar成立之初就是為了滿足曾被欺騙或存疑的客戶之需求,為他們提供更簡單更透明的服務。雖然也存在一些小問題,但透過簡化註冊流程,提供個性化的保險計畫以及醫生在醫療帳單上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語言,讓醫療保險產品更具友善性。

在2020年及以後,預計幾乎所有行業的公司都將採用同理心設計,同時,越來越自動化的未來即將不遠。

 

趨勢11:大企業擁抱「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的永續供應鏈與技術支援

隨著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消費電子、零售和健康醫療等行業的公司正在利用技術重新設計其供應鏈,希望減少浪費,提高利潤率,並提供更多透明的服務。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的供應鏈設計涵蓋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從輸入原料進行製造,到分銷,再到回收再利用。其目的是減少浪費並提高利用率,並透過更好地利用資源與更有效將副產品營利來提高利潤。當一個品牌或產品能夠提升其永續利用性時,也會產生光環效應。儘管「從搖籃到搖籃」供應鏈的有效實施頗具挑戰性,但從近期的進展來看,實現這個目標已經變得更容易了。

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租賃平台等技術越來越普及,各行各業都看到了擁抱「從搖籃到搖籃」的可行機會。例如:目前這些科技在該供應鏈的一個應用是幫助改善物流和進行庫存管理。

目前最有誘因採用這項技術的是服裝公司,因為服裝業是世界上最浪費的行業之一。特別是「快時尚」(Fast fashion)最近大受抨擊,因其不斷製造、運輸和展示著廉價的、一次性的季節性時裝,所以對這個領域而言,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運動服裝巨頭耐吉(Nike)在2019年8月收購人工智慧的預測分析公司Celect。Celect成立於2013年,聯合創辦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他們擁有跨越資料科學和軟體工程的頂尖知識產權,其雲端資料分析平台,能夠為零售商提供專有的洞察,使零售商透過預測當地需求來優化所有通路的庫存。另外,Relex和Cosy等供應鏈和庫存管理新創公司也瞄準了零售和時尚領域。如果產品能夠更加滿足需求,不過度生產,那麼零售商就可以提高銷售,同時減少碳排放,節省不必要的分銷成本,減少浪費,同時供應鏈也變得更加精簡,更容易管理。

另一個的應用是物流業企業正在尋求利用科技手段,讓送貨成本更低、更永續環保,來解決供應鏈效率低下的問題。其中一個案例是總部位於紐約的微型物流新創公司Fabric,來自以色列團隊Fabric在2019年10月宣布完成1.1億美元的募資,創造了全球首個地下微型自動化配送中心,號稱訂單「1小時送達」,當收到訂單後,貨物分揀機器人會從貨架中取出存放商品的料箱,並交給地面上的AGV,AGV再將料箱運送到工作站,工作人員按照訂單數量對商品進行打包,從而完成訂單的快速分揀,並直接將商品配送至設計的多個溫度區中,可以儲存冷藏或冷凍的物品。英國新創公司Starship在2019年8月募資4,000萬美元,該公司利用自動送貨機器人完成最後一哩配送,希望能幫助零售商和食品業減少運輸碳排放。

「再利用」是「從搖籃到搖籃」供應鏈的另一個關注重點。在時尚界,租賃平台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並試圖避免像快時尚一樣被貼上浪費的標籤。美國線上服裝租賃平台Rent the Runway在2019年完成了1.25億美元的募資,估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成為了全球最具價值的時尚租賃平台。而其競爭對手Le Tote則在去年8月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百年百貨Lord & Taylor。

除了節約成本和提高可利用價值,「從搖籃到搖籃」的趨勢還將幫助更多的企業提高其供應鏈的透明度,因為他們希望在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千禧世代消費者競爭時能獲得競爭優勢。另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帳本技術可使產品追蹤跨越複雜的物流程式,甚至是讓跨國物流追蹤變得更加容易。如IBM的區塊鏈貨物追蹤服務TradeLens在2019年廣受關注,吸引了很多客戶使用該服務。與此同時,食品巨頭雀巢(Nestle)在2019年7月宣布了一項基於區塊鏈的視頻追蹤計畫,讓消費者可以追蹤單個食品的供應鏈,甚至是其原產地。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和消費者瞭解在這個過程中哪個環節進行了重複利用,或許有一天,還可以知道某項成分或配料最終將如何回收或再利用。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可以讓政府機構更容易有針對性地實施可回收方案,就如在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下,使企業有責任對產品進行回收處理和再生利用。

儘管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總會帶來一些環境成本,但「從搖籃到搖籃」供應鏈的興起或許會幫助減少負面影響,同時為企業提供一種提高競爭力的新途徑。2020年,更多的科技公司將提供以科技為基礎的透明供應鏈,同時也會宣傳其提高永續性和社會影響的成果。從政策角度看,具備豐富資料生命週期指標的政府,可能很快會嘗試經濟激勵措施,來鼓勵回收處理及再利用。

 

趨勢12:直播儼然成為最新的購物趨勢

網購已有至少20年的歷史,但卻一直沒有如人們所期待的發生很大變化,其流程也是一如既往:瀏覽產品頁面、看產品圖片、加入購物車及完成支付。當然也有例外,例如「一鍵購物」就節省很多時間。但產品瀏覽和研究幾乎停留在1999年那個年代。

儘管AR/VR增強了購物功能,但直播的發展速度更快。一些新創公司及早期採用直播的企業的支援,它讓購物者可以透過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互動,並對產品有直觀的瞭解。直播購物有多種形式,最簡單的就是可以讓購物者在瀏覽時可以看到產品的真實細節以及相關的現場視頻。

直播也存在不同層次的互動性,譬如,觀眾可以直接向直播端發送消息,彼此互相聊天,這些都是基本的行為。當有受歡迎的主播進行直播時,粉絲都會透過發表評論與其產生互動。直播購物不僅會提供產品的基本資訊,也可以讓購物者直觀地看到產品外觀。在化妝品、珠寶、服裝等領域,以及購買傢俱、電子產品和體育用品時,直播更有價值,因為在這些領域即使透過AR技術或者透過產品視頻介紹,也很難在網上辨別其功能或形式細節。

更廣泛地說,直播有望活躍網上的購物體驗,讓資訊傳播更自由,如果可以減少退貨以及客戶服務查詢,取消購物車,或許還能為零售商節省數十億美元。對一些品牌和零售商來說,直播購物應用也可以拓寬購物者的範圍,如ShopShops在美國和歐洲的奢侈品店對中國消費者進行直播。另外,電商應用Dote以Z世代消費者為主要目標群體,為其提供直播服務;電商龍頭亞馬遜雖然已經在美國稱霸市場龍頭,還是積極嘗試各項新方式,推廣他們的產品,增加不同的消費者體驗。2019年初也將電視購物直播搬到手機上,讓你邊看邊買,儘管亞馬遜的Amazon Live平台儘管還沒有展現出巨大的吸引力,但也踏出新的一步。2019年12月Facebook收購了Packagd,這是一家專注於開箱(unboxing)和提供視頻直播的新創公司,來發展其電商業務。

直播比AR更有前景,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一種已經成型的行為。在這場直播遊戲中,有數百萬的業餘玩家或者知名主播參與其中。對那些專注於時尚、DIY或者小玩意兒的產品主播來說也是如此。Instagram及其他社交平台將是這些購物直播的主要戰場,但零售商和品牌方也有可能招募或贊助自己的主播,並在自家的電子商務平台上進行視頻播放。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直播潛藏著巨大的機會,零售商和品牌方如果能找到正確的方式,並緊跟這一趨勢,將獲益匪淺。

 

趨勢13:獨角獸併購:Uber和Airbnb合併? Spotify收購Snap?

在科技產業中有幾家重量級的企業,其市值超出人們的想像,如微軟市值達1.2兆美元,而全球高市值的科技巨頭有8家:微軟、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以及中國的三大科技巨頭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早期投資與併購活動中活躍的玩家。不過,到2020年我們將看到其他相對規模較小的企業也正積極進行併購,這些公司中有很多是新興的獨角獸,亦即收到創投資本支持的公司,其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甚至更高,還有一些企業規模尚未達到前八大科技巨頭,但擁有較長歷史的上市公司。

這類交易可能很快就會獲得美國和歐洲監管部門的核准,他們會對任何能夠對八大科技巨頭形成更強制衡力量的合併交易表示支援。尤其是如果這些交易發生在不同的領域,而不是在同一類別當中。舉個例子,Uber和Lyft的合併對監管部門來說,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可能會在叫車服務領域出現雙壟斷的局面。

以下這份非完整名單,列舉出了一些未來可能發生這類併購事件的公司,Uber(550億美元)、Airbnb(350億美元)、eBay(290億美元)、Spotify(270億美元)、Twitter(240億美元)、Snap(220億美元)、Lyft(130億美元)、Pinterest(110億美元)、Dropbox(78億美元)、Box(25億美元)。

這些企業被鼓勵以某種方式合併,或者其他的途徑,如仍在私募市場的獨角獸,因高估值後續資金挹注不易,都面臨著尋找收購方或尋找IPO途徑的問題。一般來說,獨角獸企業越大,在併購或IPO中脫穎而出並獲得更高價格的機會就越大。截至2019年8月,私人市場共計有近400家獨角獸企業,到2020年1月已達到430多家。

可以想像幾個異業間獨角獸或是已經IPO的獨角獸與現存獨角獸企業進行合併的情境,例如Uber和Airbnb「聯姻」並不奇怪。Airbnb的住宿和Uber城市出行服務其實於互補市場,具有巨大的交叉銷售潛力,最明顯的案例是用戶可享有從機場搭乘Uber到Airbnb預訂短租住宿處的全程體驗。另外,二者都是雙邊市場,經營著真實的商品和服務,這對整合來說,是個好兆頭。對於用戶來說也是,毫無疑問,二家的用戶存在重疊性,這將增強合併後公司的「信任地圖」(trust graph),也就是可以進行對司機、房主、租客和乘客的評分資料整合,因為「信任」對Uber和Airbnb而言是所處市場的核心價值。

同樣地,Snapchat和Spotify的合併也具有市場互補性、商業模式協調和資料協同的效應。透過Snapchat,Spotify將獲得年輕使用者群體發布視頻和照片的習性資料,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品味地圖」(taste graph)。現階段,Spotify利用人工智慧創建的音樂推薦引擎優於其他競爭對手。更不用說,Spotify還可以獲得Snapchat的媒體、授權及廣告技術。隨著中國的抖音Tik-Tok成為Spotify在音樂和視頻領域的競爭對手,加上蘋果、谷歌和亞馬遜也積極進軍音樂和娛樂領域,這些都將促使Spotity做出以上選擇。即使是Netflix,一家有著令華爾街感到驚訝的業績的公司,其市值也僅為1,460億美元,相對科技巨頭而言,仍處於「次規模」地位,因此,Netflix與Spotify聯手也是一個可能的方案。

再看B2B領域的合併案例,面對微軟這樣擁有1.35億Office雲端用戶推廣的競爭對手時,Atlassian(澳州軟體公司)和Slack(團隊溝通協同工作軟體)的合併是非常必要的。在2013年Slack成立之前,HipChat是企業溝通協作領域的領軍角色,它成立於2009年,在2012年3月被澳州辦公軟體公司Atlassian收購。到了2017年9月,Atlassian開發了企業內部群聊工具Stride取代HipChat,但這個舉動依然無法讓它趕上Slack的步伐。後來Atlassian以「如果你無法擊敗對方,那就加入它們。」策略,將HipChat與Stride兩個產品賣給Slack,Slack並向兩個團隊提供人才援助,共同對產品進行整合,以幫助現有用戶無縫接軌至Slack。Atlassian關閉自家產品Hipchat,轉而與合作夥伴一起發布Slack,可能是為了對抗微軟。此外,Atlassian還收購了專案團隊和任務管理應用程式Trello,本次交易達4.25億美元,換句話說,Trello本身也即將成為獨角獸公司,但顯然它不想獨自對抗微軟。未來可能會看到。需要擴大規模的公司最終落入科技巨頭或手握現金的商務軟體公司的手中,例如Salesforce。

當然,一些較小的公司和前獨角獸公司可能會被巨頭們收購,就像領英被微軟收購一樣。但已經對反壟斷行動發出警告的監管機構,不太可能對「大型科技」收購持以友好態度。相反,2020年將是中小型企業相互吞併的一年,以獲得增量規模優勢。

 

趨勢14:加密貨幣的逆襲:中央銀行與「敵人」共舞,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

加密貨幣的狂熱者亟欲透過比特幣分散式結構和稀缺性的特徵,建構擺脫中央控制和政府干預的枷鎖的烏托邦世界。但事實上,政府當局也對數位貨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包括中國和法國在內的各國央行,正在利用加密貨幣的許多特性,開發數位貨幣工具,而這些工具仍將掌控在央行官員的手中。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從長遠來看,美元、歐元或者人民幣等貨幣將受到比特幣或臉書的Libra等技術的威脅。雖然並不是迫在眉睫,但趨勢很明顯,以致於很多國家的監管部門都在取締Libra和比特幣。與此同時,各國央行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嘗試使用數位貨幣。

據報導,中國即將推出數位貨幣和電子支付系統(DC/EP),雖中國當局還沒有公佈很多細節,但顯然他們從2014年就開始著手了,其目標是將流通中的現金部分數位化。中國被認為是最接近大規模發布數位貨幣的國家。但法國、土耳其和巴哈馬也表示,他們將在2020年開始試行央行的數位貨幣。許多其他國家正在研究這個想法(包括美國),但更多的是出於概念上目的。

除了更精確地追蹤現金和管理流通貨幣外,政府當局希望數位貨幣能讓他們更有效地打擊洗錢、販毒和偽鈔。有了它,中央政府就能更好地監督資金使用情況,而不僅僅是非法活動。例如,可以更好地監測和徵稅以及消費者習慣。此外還存在更靈活地管理貨幣的可能,這有助於應對經濟衝擊,如油價或農作物出口價格飆升。專家表示,數位貨幣的部署可以與現有的紙幣和電子系統並駕齊驅,因此這不是一個要全有或全無的命題。也就是說,像法國和中國宣布的那樣進行試行,可能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儘管現在預測其結果還為時尚早,但央行支援的數位貨幣的發展可能會減輕銀行及其他金融參與者的監管和法遵成本。理論上,數位貨幣還可以加快金融機構之間的互通性、結算速度和資料共用。這將進一步讓已經很有希望的趨勢更明顯,如銀行服務和開放銀行API。加密貨幣界可能會嘲笑這些由央行主導的行為,但如果排除政府在保持其造幣實力的同時加速在加密貨幣方面的創新能力,這將是最不明智的。

結語

CB Insights整理出來的2020年值得關注的技術趨勢,希望可以在2020年可以看到更多對人類社會有益的技術突破和商業化成果出爐,也期待部份科技能將對地球、社會與環境的負面衝擊控制到最低,讓世界更美好,這需要各界的合作與努力。

參考文獻

  1. CB Insights2020, ”14 Tech Trends To Watch Closely In 2020”, http://sc.piee.pw/QC56Q
  2. 簡鈺璇(2019)“超乎想像的運算力:量子電腦時代來臨,幾件你需要知道的事”, 科技大觀園, 2019/09/25, https://pse.is/PCWPQ
  3.  PingWest(2018), “「量子霸權」論文讓 Google 與 IBM 槓上,但量子計算到底是什麼?”, 科技新報, 2019-10-24, https://pse.is/MVEFN
  4. 林秀英(2019), “【新興領域:12月焦點10】五張圖告訴你科技巨頭押寶哪些數位醫療次領域”, 全球早期資金趨勢觀測月報2020.12,https://pse.is/QCXWN
  5.  Hsu CF(2018), “黑暗科技降臨?殺手機器人不再遙不可及”, 科技新報, 2018-01-06, https://pse.is/P468S
  6. 施迪瑒(2019), “基因改造、生化人?生物駭客其實沒那麼神秘”, 愛範兒(ifanr), 2017-07-27, https://pse.is/LRP4L
  7. 洪煥周(2019), “瑞士機器人新創發表四足機器人ANYmal C 機動性十足能自行完成多種任務”, DIGITIMES, 2019-09-02, https://pse.is/PLR9U
  8. 願景學成(2018), “如何確保人工智慧不作惡?微軟提出6個道德準則”, 每日頭條, 2018-11-21, https://kknews.cc/zh-tw/tech/k9k5ko8.html
  9. 葯明康德(2018), “再生療法獲青睞,Samumed融資4.38億美元”, Q博士, 2018-08-07, https://pse.is/QGMNV
  10.  YAP KUO(2018), “「抗老化」的潛力商機,數位巨擘紛紛投入”, 科技新報, 2018-09-16, https://pse.is/NWLQN
  11. Mailman(2019), “LyGenesis完成400萬美元可轉換債務融資,啟動肝臟再生技術臨床開發工作”, 動脈網,2019-10-22,https://pse.is/LX43Y
  12. GaryHsia(2017), “新產品開發,如何運用「同理心設計」,成功擄獲消費者的心”, Smart M人才培訓網, 2017-01-16, https://pse.is/PQRQP
  13.  陳美羽(2019), ”NIKE 收購 AI 公司 Celect,升級數位優勢!首席營運長: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人化服務”,行銷人,2019-08-08,https://pse.is/LZCRY
  14. 楊晨欣(2019),”電商龍頭亞馬遜再出新招:電視購物直播搬到手機上,讓你邊看邊買”, 數位時代,2019-02-11,https://pse.is/Q9VG3
  15.   極客公園(2018), 為對抗微軟,Slack 收購了企業內部協作領域的前霸主,每日頭條,2018-07-30,https://pse.is/PZZ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