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19.11.13

【新創園地專欄-陳顯立】關於募資這檔事-Andy的我思與我見

本月特別邀請前富盈數據(Breaktime)公司執行長陳顯立撰寫「關於募資這檔事-Andy的我思與我見」一文,分享作者投資新創時的考量因素、獲利與風險判斷原則,提供給新創與投資人參考。作者歷經大企業高階經理人、新創企業辦創人與天使投資人三種身份,這幾年來參與過十數筆的天使投資,而近兩年也有兩個網路應用科技業的成功投資出場案例。

在擁有創業家與高階經理人雙重身分交替的工作歷程中,自然也接觸到了很多新創公司,在某些時機點自身也從事了十數筆的天使投資,而近兩年有兩個網路應用科技業的投資出場案例,報酬率約在6倍和9倍間,持有時間都在五年上下,有了一些成功經驗因此其實很常被問到:「身為個人投資人(天使),沒有專業投資團隊去評估新創公司的估價,是如何選擇投資標的呢?」

市場上常見對天使投資人的定義,引用維基百科的說法:『天使投資者(英語:Angel investor)或天使,在歐洲稱為商業天使(Business Angel)或非正式投資者,是指提供創業資金以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者權益的富裕個人投資者。』簡言之,天使投資人代表其資金是自己的錢。以創業家的角度來看,公司啟動資金常來自親友、同事和有間接關係的陌生人,他們的投資行為不盡然出於商業利益考量,多是屬於認同創業家的創業目的,並認為未來將有利可圖,願冒著風險投入資金,以賺取將來的可能投資收益。

就我個人的評估,是四個階段的思考:

A 投資階段

B 投資成交因素

C 出場評估項目:風險控制

D 如何算價格:找到最恰當的投資時機點

有一個思考點,分享給天使投資人與新創團隊:「事業的每個階段都可以進行天使投資,因為都需要策略協助的投資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將天使投資人定義為會有策略投入的資源,天使投資人帶來的不是錢,而是策略資源的投入和落實,而且是實際的投入產出。舉個例子來說:公司上市櫃前,也可以找天使投資人,這時候就適合找投行經驗的高階經理人作為天使投資人,因為他擁有的輔導企業上市櫃的經驗,也能協助新創減少不恰當資源分配下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相對來說,新創團隊怎麼檢驗這個天使投資人是否有實力幫助自己? 端視天使投資人是否具有策略資源的投入落實且擁有執行的能力。

因為我個人的工作經歷,從先創業開始,接著到大企業擔任高階主管職務,然後再創業,下個階段即將又回到世界級的大集團,是個擁有創業經驗與領導才能的高階經理人,所以在投資新創的選擇上,會受到我個人性格的影響。選擇新創公司,我看的關鍵是:『人』,特別是創辦人。除了觀察創辦人,也要注意投資的時機點。由於我是直覺式的人,思考邏輯強,但不喜歡複雜的生意,可以短時間講清楚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生意是最好的,這個考量因素受到我個人「性格」影響。

另一個考量因素是「時機點」,這裡的時間點指的是,投資標的所從事的業務內容,會與我自己當下的工作領域相關,對我來說是屬於本業的延伸生意,這是一種策略投入的思維。所以投資與否,會視當時階段在做什麼事情有關。

投資的『成交』,取決於兩點:哲學的夢想以及數學的財務曲線,成本=哲學的夢想X數學的財務曲線。哲學性的夢想,屬於不可被量化的因素,比如說:Google 的企業夢想之一,是希望資訊可以快速的流通,大家皆能平等地獲取資訊。但假使企業夢想單純只有這個,投資形式可以選擇『捐贈』就好,還能節稅,不需要承擔投資風險。因此另一重要因素,是要有數學可算的財務曲線,加法或乘法都可以。投資人若單純只看財務,選擇買上市櫃公司股票比較省事,所以前面我強調天使投資人要有投入策略資源的能力。當新創團隊的商業計劃書(Business Plan)能提出公司願景(夢想)能如何具體的執行,並能有可預見的財務計算,就是很重要的投資評估。

投資的獲利,是大家相對也很重視的:如何評估出場的可能性?

今天我投資一個團隊,有個很重要的心法,看這個團隊的生意模式是否會有持續的現金流,也就是有沒有被動收入的存在性,那代表了這個生意模式的「風險控制」程度。也就是假設什麼都不做,還是會有生意上門,乍聽很不可思議,讓我舉例說明:交友APP,前面建置完,市場佔有率衝刺後,如果哪天發生什麼狀況下,團隊沒有做任何營運行為的狀態下,APP 的使用者會慢慢消失,但不會馬上死掉。相反地來說,如果餐飲業開店做生意,廚房師傅沒來,無法營業當日就沒有營收,這類的生意風險太高就不會是我想投入的項目。

其他評估的因素還包含了前面提過的,是否為自己本業可延伸的相關項目,投資的生意有什麼可以轉換成自己本業的協助?這個是運用剩餘價值再利用的思考點,一個好生意是能幫助自己和投資人雙贏的。

以外部環境來看,還要判斷市場上有沒有其他買家也需要這個項目,那將可計算出投資風險有多少的風險分攤的對象,會協助天使投資人去思考:

  1. 市場上有沒有大的買家需要這個生意?投資的項目以後會有被收購的可能性。
  2. 風險分攤的效益,裡面有沒有重要人士或因素不會讓這家公司倒掉。以市場知名的企業:特力屋跟特力貿易來看,前者代表通路銷售,後者是特力集團起家的根基,負責採購和代理進口商品,如果特力屋營運不好,集團也不會讓它倒閉,否則將會損失重要的銷售通路。

以生意風險控制延伸,將能較容易地判斷出手的「投資價格」,我個人有個簡單的算式,投資價格=最低限定的自然營收、最小營運的成本,加上時間因素去評斷。

如投資商品的廣告文案上常寫的:「投資有賺有賠」,在我看來投資新創團隊,不是投資報酬率優先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雙方是否能在某部分彼此加乘。這世界已經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市場,而是打群架的時代。只有可常態性營運的生意才是好的投資標的-之於我而言!

註:

本文作者為陳顯立/Andy,畢業自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關於過去的職場經歷,曾經於2016創辦富盈數據(Breaktime)擔任執行長一職、也曾擔任過燦坤3C營運長、特力零售集團電子商務部協理、摩比家電子商務整合行銷副理、誠品書店全球網路中文採購主任、Beauty Shop 網路購物平台共同創辦人等,專精於數據解析與商業應用、零售/電商虛實整合應用、網銷營運管理、系統管理等領域,陳顯立曾在三年內將特力屋打造為全台最大居家修繕電商平台,業績成長20倍,另外於2006年推出的社群交友電信加值服務,更是讓營收高達6,800萬。